重整供應鏈佈局,加強泰國生產!中國汽車製造商擴大產量促進出口!關稅戰不明朗,東盟泰國出海首選地

重整供應鏈佈局,加強泰國生產!中國汽車製造商擴大產量促進出口!關稅戰不明朗,東盟泰國出海首選地

重整供應鏈佈局 加強泰國生產 中國汽車製造商擴大產量促進出口 關稅戰不明朗 東盟泰國出海首選地

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戰升溫背景下,中國汽車製造商正積極調整海外佈局策略,將泰國定位為輻射全球市場的核心生產基地。名爵(MG)、比亞迪、長城汽車三家企業近年大舉投資泰國建廠,並計劃擴大混合動力(HEV)與插電式混合動力(PHEV)車型的產能,不僅強化供應鏈韌性,更瞄準東盟市場的低碳轉型需求。泰國憑藉其成熟的汽車產業鏈、政策支持與區位優勢,逐漸成為中國車企突破貿易壁壘、分散地緣風險的首選跳板。

供應鏈多元化:泰國生產基地的戰略意義

中美貿易摩擦與歐美市場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壁壘,迫使中國車企加速「近岸生產」佈局。泰國作為東盟第二大經濟體,擁有逾60年汽車產業基礎,本土零部件供應鏈完整度達70%-80%,且政府推出「30/30政策」,目標在2030年將新能源車產量占比提升至30%,提供企業稅務減免與補貼。這些條件使其成為中國車企「本地化生產、區域化出口」的理想樞紐。

以比亞迪為例,其羅勇府工廠自2024年第三季投產後,將具備年產15萬輛的能力,並首度出口插電混動車型「海獅6 DM-i」至東南亞市場。該廠同時兼容左駕與右駕車型生產,可靈活應對東盟多元市場需求。比亞迪泰國公司總經理表示:「泰國工廠不僅服務本地市場,更是我們進入印尼、馬來西亞等右駕國家的關鍵節點。」

BYD

產能擴張與出口戰略:三巨頭的佈局對比

1. 名爵(上汽正大):春武里府工廠佔地437.5萊(約70公頃),現有產能10萬輛,主力生產MG5、MG ZS等燃油車型,並於2023年啟動新能源產業園區建設,為電動車生產鋪路。儘管MG4等電動車型已開始組裝,但出口尚未放量。其當前出口主力為PHEV車型MG HS,銷往越南、印尼,並計劃2024年拓展至馬來西亞。值得注意的是,該廠98%員工為泰國籍,顯示深度本地化策略。

名爵

2. 長城汽車:羅勇府工廠年產能8萬輛,現有產線涵蓋TANK 500 HEV、哈佛H6 HEV等混合動力車型,出口市場橫跨東盟(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越南)、澳洲與拉丁美洲。其本地零件採購比例達45%-50%,並於2024年第二季新增TANK 300柴油版產線,強化產品多樣性。副總裁James Yang強調:「泰國是長城繼俄羅斯後第二個海外全製程基地,未來將持續投資轉型為全球出口中心。」

長城汽車

3. 比亞迪:直接鎖定插電混動技術,其羅勇工廠初期投產車型包括海豚、ATTO 3及海獅6 DM-i,規劃兩年內達成年產15萬輛目標。相比競爭對手,比亞迪更側重「技術輸出」,利用DM-i超混系統的燃油經濟性,搶攻東盟消費者對續航焦慮敏感的市場。

比亞迪

地緣風險下的東盟樞紐:泰國為何脫穎而出?

泰國能吸引中國車企密集佈局,除產業基礎外,更因其「中立外交」定位降低地緣政治風險。相較越南、印尼等東盟國家,泰國與中美兩大經濟體的經貿摩擦較少,且作為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》(RCEP)成員國,出口至中日韓、澳紐等市場可享關稅優惠。此外,泰國政府積極完善電動車生態系,打造產業聚落效應。

對路泰國發揮泰國「超級聯繫人」角色,協助企業經香港出海拓展業務

對路泰國積極發揮泰國「超級聯繫人」角色,協助企業經香港出海拓展業務-實現保駕護航、合作共贏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,有健全法規、完善金融體系、融資成本低、資金自由進出、無外匯管制,這些都是方便發展海外市場必要條件。同時,香港政府提供「BUD專項基金」,資助企業發展東盟泰國市場。面對中美博奕大局,企業應當把握這些優勢,發展東南亞市場。

假如想進一步了解,歡迎 WhatsApp或致電 84003589 聯絡我們專業顧問了解更多。

Share with